一份耕耘一份收获——撰稿人冬无秋的故事
文章首发《软件指南》期“软件故事”栏目。本文转自:他没有经过正规的计算机教育,却在IT行业一直辛勤劳作;他只有中专学历,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天空;他尽管只有25岁,却早在六年之前就开始了IT撰稿,且颇有建树……
经常关注我们杂志的读者,一定会对“冬无秋”这个名字比较熟悉。这个只有25岁的苏北小伙子,在六年时间内撰写了数百篇IT稿件、出版了十多本专业图书。这些成绩,他是如何取得的呢?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成长故事吧!
一、农家孩子跳龙门
1997年,在苏北农村一所乡村初中参加中考,在全乡两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,综合成绩列全乡第8名,被当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录取。虽然,时逢大学扩招,本科毕业生都工作难找,更不要说中专生了。但是在闭塞的农村来说,仍然意味着从此就跳出了农门,一脚踏进城里的大门。
在举全家之力,凑足9000元学费后进入了师范学校。作为未来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,在学校三年里语、数、物、化、史、音、体、美……可谓什么都学,惟独计算机不学。
二、初次投稿 事出偶然
作为农村里的孩子,没有丝毫特长,而在中师三年级时,择业的严峻形式迫面而来。于是,他开始自学计算机,而学习的最初,只能是最基本的输入法练习。由于没有钱到机房计算机上操作,更没有钱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,但他却凭着一股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,硬是啃下了五笔输入法这块硬骨头。
在学习五笔输入法的时候,有一次琢磨出来了两个非常实用的技巧,于是就将其撰写成文,投向了南京的一家报纸,没成想竟然被录用,还赚了56元稿费。要知道,这仅仅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,这对那时的他是多大的鼓励啊!
也正在此时,他更加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,于是尽一切可能开始学习计算机。除了主科之外,音、体、美这些课程基本上都被用来学习计算机,尽管如此努力的自学,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,到毕业学到的知识也仅仅限于基本的Windows 95、Office 97操作。
三、成功择业
带着一些遗憾,2000年的夏天冬无秋开始走出校门。其他同学都是安静的在家里等着分配,由于师范学校大多属于定向委培,从哪里来必须到哪里去。如果这样,那么就意味着踏进城里大门的那只脚又将重新踏回。
不能坐以待毙,正因为这个念头,他开始应聘民办学校。凭着单薄的应聘资料,一次次的被拒绝,毕竟学历太低。在一次被拒绝后,已经抱着放弃的准备,但不服输的精神再次激励自己,将被招聘部门拒绝的材料直接递给了校长。或许是没有这样的先例,竟然有中专生直接向校长应聘,校长认真的翻阅了资料,并把目光定在了最初发表的那篇文章上……
四、二年教师 奠定基础
成功应聘后,负责学校小学部1~6年级所有班级计算机课程的教学。年级跨度大,又需要用最通俗、最形象的语言培养各年龄段学生的电脑应用能力。期间钻研编写教案成为生活中除上课之外最重要的事情。也正因为这样,才养成了后来在撰稿中习惯用最通俗、最形象的语言来介绍电脑使用的过程。
有的人身处逆境,就自认天命,不思进取;而有的人身处逆境,则把这看作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,欲成大志必先苦其心志。在工作的两年里,虽然每个月的工资仅有500元,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,其它的钱都被用来购买各类电脑图书,但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,他逐渐开始具备了一名专业小学计算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。
同时,冬无秋仍坚持把自己所学的经验、体会撰写成文,并向媒体投稿,虽然采用的比例不高,但每一次被采用的喜悦完全可以冲淡退稿的郁闷,更何况投稿不仅带来的是荣誉,还有可观的稿费收入。五、专业培训 成功关键
在工作一段时间后,由于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,单纯的靠自己摸索,进展较慢。于是在2001年,参加了微软认证MCSE培训,尽管当时培训费和考试费需要五千多元,相当于一年的工资,但他却没有丝毫的犹豫。谁想也正因为这段专业培训的经历,才使他真正开始正式走上IT撰稿之路,也正因为此,才使得自己有了后一份工作的机会。六、走上IT撰稿之路
之前的他,虽然在各类媒体上也曾发表过好几篇文章,但这与知名IT撰稿人相比,要差许多。而让冬无秋真正走上IT撰稿之路的,却实属偶然。那时北京有一家IT杂志,每期的配套光盘里都会有很多视频教学内容,因此每期必买。但是杂志社可能出于经营考虑,把这些光盘里的视频教学又重新包装发行,看到新包装以为有了新的内容,可是买下来一看却完全一样。
于是将这种情况在一家论坛上大胆揭发出来,并强烈谴责这种行为。碰巧的是,这家论坛的版主竟然和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认识,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位版主的名字叫火凤凰。于是版主就拉来编辑部徐主任在论坛上作了解释,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就熟悉了。当徐主任了解到冬无秋是MCSE后,就开始向他约稿,记得当时约的第一篇稿件就是一篇针对NTFS权限管理的稿件,有五六千字。以前发表的所有稿件,都是冬无秋自己主动投稿的,而很多都石沉大海;而现在第一篇由编辑部主任亲自约稿,并且长达五六千字,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。
在初次合作过程中,徐主任非常耐心的给了冬无秋很多指导,帮他制定提纲,提出修改意见,并修改稿件。正因为有了第一次良好的合作,之后基本上以后的每期杂志徐老师都会向他约稿,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。一直以来,冬无秋都认为是徐老师指引着他真正走进了IT撰稿之路,教导他掌握作为撰稿人必备的基本素质。
七、兼职在线编辑经历
在徐老师的帮助下,冬无秋也开始逐步向其他媒体有针对性的投稿。由于具备了撰稿人的基本素质,熟悉了媒体稿件的要求,因此投稿的命中率非常高。期间,还被多家杂志聘为特约作者、专栏作者。
在2002年7份,徐老师升任为所在杂志主编,并尝试改革杂志运营新模式。其中有一项就是在全国招聘优秀的IT作者任远程在线编辑。一直和徐老师保持密切合作的我,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。成为在线编辑之后,虽然不用到北京上班,但是杂志运作的全部流程和北京全职编辑并没有什么不同,从每期选题的策划、约稿、修改……参与了杂志运作的每一个流程。期间,也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其他很多优秀作者,包括飘零雪、阿龙、我来自南京等。
兼职工作很累,每天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,还要给其他媒体撰稿,而且作为编辑与作者不同的是,作者撰写的基本都是自己熟悉的内容,而编辑则会经常涉猎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知识,因此对作者的稿件则需要先学习,再实验操作,然后才能开始编辑。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4小时以上,而每天撰写、编辑的各类稿件基本在3000~5000字,更没有星期天的概念。
累,但乐在其中!因为每天都能接触新的作者,接触新的知识,看着自己亲自撰写的、编辑的稿件变成一本本精美的刊物和图书,是非常有成就感的。
八、开办编作交流网站
在IT撰稿领域折腾多年以后,他又发现一直没有一个针对IT应用媒体从业人员交流的网站,全国的IT应用媒体编辑、作者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只能是借助QQ、MSN等即时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。为改变这种情况,冬无秋在今年4月份开通了IT编作之家()。作为一个沟通的平台,编辑可以在这里发布征稿信息,寻找作者;作者在这里直接了解国内IT媒体的最新动态,直接向媒体投稿;而读者可以零距离的与编辑、作者进行沟通,而且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。
回首这六年,留给冬无秋最大的感想是,虽然很多经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,但是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,若没有这些努力,即使机遇降临时,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从面前溜过!
页:
[1]